春风化雨润洮州
——临潭着力改善民生工作回眸
文/张彩霞
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棚户区改造、低保标准提高、医疗保险完善、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、农牧民收入增加……回望过去的五年,洮州广大群众分享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,看得见,摸得着,感受得到。一项项落地开花的民生工程,升腾起百姓幸福生活的温暖度。
五年来,对于洮州而言,基础设施更加完善、生活环境日渐优越、医疗教育更加便利,目前落实民生实事144件,民生投入占到县级财政支出的80%以上,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48人,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及创业培训17704万人,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27.04万人(次),创劳务收入35.52亿元,一张长长的民生账单上承载着百姓的希望,也诠释着幸福生活的变迁。
群众过上了新生活
“前几年,年轻人拼命要离开家到外面去发展,这两年,好多人又回来了,还开上了自己的农家乐。”冶力关镇关街村村民姚汉忠的一句话,道出了临潭县近几年来乡村生活的巨变。以往是“落后”“脏乱差”代名词的农村,如今已成为城镇市民的向往之地。
“比起以前,村里更干净了,旅游基础设施也建好了,现在宁夏、陕西、青海等地来这里旅游的旅客越来越多了,我们的收入也多了起来。”冶力关镇庙沟村村民夏中平说。
冶力关镇群众的新生活,只是临潭县五年发展的一个缩影。五年来,临潭县始终以“人的城市化”为导向,着力解决民生问题,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。
走进庙花山村,白墙青瓦的农家四合院、小桥流水、特色巷道等完美组合的乡村美景,令人目不暇接;楼亭、精美墙画、文化广场、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样样俱全;药材种植、畜牧养殖、农家乐孕育着新的希望……
社会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
“大病不出县、小病不出村”是洮州人多年的期盼。
“我过去患有慢性病,前几年都是去西安就诊,但这两年我在家门口的医院就把病看了。现在,不管从院内环境、服务态度还是医疗水平上看,我们县上的医院都能很好满足我们这些患者的需求。”谈及自己的就诊经历,城关镇郊口村70岁的马海清老大爷满意地说。
“多亏了新农合,让我们家走出了困境。”临潭县新城镇的就医人员张尕梅感激地说。张尕梅曾经因病在兰州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,花去医疗费用5万多元,这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,是新农合政策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。
“以前我看病要赶很长时间的路跑到县城里来,现在国家给我们建了这么好的卫生所,我步行十分钟就到了,实在是太方便了”谈及自己的就诊经历羊永乡的村民如此说。
五年来,临潭县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城镇职工基本医疗、基本养老、失业、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,保障水平不断提高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,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,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。投资1.02亿元,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438套(户)3.5万平方米、改造农牧村危房11680户。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%。新建、改扩建学校64所,全县学前教育园所达到46个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0.4%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%以上,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2%以上,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。新建、改扩建县级医院3所、乡镇卫生院16所、村级卫生室115所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、农牧民书屋141个,“三馆一站”免费开放,广播电视“户户通”、“村村通”工程覆盖率达到100%。
群众精神生活极大丰富
五年间,临潭县在实现经济建设跨越发展的同时,把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作为衡量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。不仅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建设,还加大传统文化等精神文明阵地建设。全县141个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广场、村级文化活动室和乡村大舞台,并配套建起了131家农牧民书屋。同时,通过文化墙等农村精神文明阵地,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孝道文化、村规民约等内容,使精神文明浸透在群众日常生活中。
“以前这里到处堆满了柴草、建筑垃圾、粪堆,没有路灯,老人孩子也没有地方可去”,70多岁的王恒安老人指着门前的广场说,“现在,这里已经变成了广场,也装上了路灯,整个环境整洁多了,群众茶余饭后散步、读书看报、跳广场舞都有了去处,精神生活也丰富了。”
谈起这几年的变化,羊永镇羊永村村民杨小梅说:“现在,咱们的环境变好了,还修了漂亮的文化广场,晚上吃完饭后我们就跳跳舞,打打篮球,现在生活也有了乐趣。”。
现在,群众茶余饭后读书看报、下棋打扑克、跳广场舞都有了去处,精神生活健康了、丰富了,形成了崇尚文明礼仪、遵守法律法规的正能量。
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,没有终点站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临潭县委县政府继续凝心聚力、真抓实干,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,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,让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美满的生活,确保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|